傑出教師五大信念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美國為未曾訂過標準的教育專業,訂定嚴格標準, 通過這五大信念檢驗的老師,才是能駕馭未來教育浪潮的好老師。 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天下雜誌》
美國為解決學生表現低落的嚴重教育問題,在一九八六年成立非營利、無黨派、獨立運作的「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委員會的目標是為未曾訂定專業標準的教育專業,訂立嚴格的高標準。希望從培養一流的老師、建立一流的學校做起,達成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教育改革目標。
委員會根據訂定的標準,發展評量系統,自願接受且通過評量的老師,可以獲得認證(certificate),輔助各州政府發給的教學執照,而不是取代執照。
委員會現在已經發展出二十一個教學領域的認證。而所有的標準與認證都是根據委員會五大核心信念而定。
這五大核心信念描繪理想教學的願景、應該受到尊重的教學價值觀與信念,也就是優秀的老師應該知道與做到的事情。
信念一: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帶領學習。
老師的基本信念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學習能力。老師相信人類的尊嚴與價值,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藏有潛力。
●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並能考量差異,調整教學。老師必須知道學生的各方面資訊:學生愛什麼、怕什麼,過去的表現,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這些資訊都可用來調整教學,而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優秀的老師能夠「讀」學生,從交談與作業中了解學生,觀察他們的互動。這些資訊將累積成教育知識。
●了解學生發展與學習的原理。老師運用對個人的了解,加上個人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終身學習發展理論,再與教學經驗整合在一起,決定教學方法。
●平等對待學生。老師對待學生要平等,不要因為學生能力的不同、身體的殘障、社會與文化的背景、語言、種族、宗教、性別等因素產生偏見,而扭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關係。優秀的老師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每個學生,因為同樣的對待不一定等於平等的教育。
●老師的使命不僅止於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老師還關心學生的自我概念、在同儕關係上的學習、人格的發展、志向與公民美德。優秀的老師會考量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決定教學的內容與方法。
信念二:老師必須熟悉自己的專業,以及教學的方法。
教學的兩大基本原則是全心投入學生的教育與福祉、全心投入教授的科目。優秀的老師努力讓學生接觸他們生活中的社會、文化、道德與物質天地,並且以自己所教的科目,做為帶領學生接觸各個領域的入場券。
●了解所教科目的發展、組織,以及與其他科目的關連。老師要了解科目的事實資訊、核心組織概念、新知識產生的方法。例如物理老師知道假設與實驗在物理中的角色;美術老師知道視覺概念如何產生與傳遞。
●具備傳授知識的知識。成熟的老師具備教育學的知識,了解教育學生最適當的方法,也了解學生在所教的科目上常有的錯誤觀念、學習困難最大的部份等。老師還能夠掌握教科書、錄影帶等可得的教學材料,學習有教學用途的新科技,還要跟得上教材的更新。
●提供多種學習的管道。優秀的老師除了教學生由學者發展出的概念與原則、其他人對類似問題提出的答案之外,還能夠幫助學生提出問題、探尋可能的解決方法。
這種發現過程對培養學生真正的了解很重要。在優秀的老師的眼中,知識不是狹隘的低層次了解,而是結合了技能、性向、主張與信念的豐富形式,是融合的、有彈性的、詳細的、深入的。
信念三:老師要負責管理與督導學生的學習。
優秀的老師對所有學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將自己視為助學者。要完成助學的責任,老師必須創造、豐富、改變教學的組織方法,能夠掌握與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
●用多種方法達成目標。優秀的老師能夠使用多種教學技巧,而不是只擅長一種教學方式。老師要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環境的需求,改變教學。
優秀的老師還要會運用資源,知道如何動員學生做同學的小老師,如何邀請義工或是幫手做教學助理,同時必須了解同事的專長,運用同事的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
優秀的老師了解各種教學方式的優點與缺點,以及對不同學生的適合程度。對優秀的老師來說,教學是由各種活動織成的網,學生在其中學習,有時候是跟老師學習,有時候是跟其他人學習,有時候是自己學習。
●組織小組學習。老師能夠管理團隊,訂定學生與老師的活動與互動規則,幫助學生學習適應不同的角色。老師還要讓學生對自己與同學的學習負責,讓學生能夠在不受直接監督的情況下,獨立學習。
優秀的老師自有一套管理教室的方法,讓學生與老師都能將重心放在學習,而不是控制讓人分心的行為。管理技巧各異,沒有一定原則,老師依希望達成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的了解、情境與經驗來選擇適當的策略。
●重視學生參與。幫助學生學習不僅是把學生放在教育的環境中,還必須激勵他們、抓住他們的心與腦、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優秀的老師知道如何激勵學生,並且有監督學生參與的策略。
優秀的老師知道,激勵學生不一定等於讓學習有趣。學習有時是很辛苦的。例如,學生要寫一篇好短文,可能必須一改再改,甚至要被同學與老師批評。因此,老師必須知道鼓勵學生的方法,學生即使遭遇失敗、因為接觸新情境不知所措時,仍能得到激勵、繼續學習。
●定期檢視學生的進展。老師雖然不是學生學習經驗中永遠的主角,但是要對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負最後的責任。因此,老師要能夠追蹤學生的學習,以及自己的學習。
老師要監督每個學生的個人成果,也要評量整個班級的學習情形。雖然兩者相關,但是老師知道學習的不是班級,而是個別的學生,而每個學生學習的重點與速度都不一樣。
優秀的老師用全班平均的學習情形,判斷教學策略的成敗,但是也知道這其中有人學的快,有人趕不上。
老師知道許多評量方式,也知道評量的形式應該依目的、時機與重點而不同。老師不僅知道每種形式的優缺點,還能夠自創評量方式。
●留心主要教學的目標。老師能夠設計教學計劃,訂定與說明教學目標、設計活動、運用資源。計劃的方式很多、形式很多。不論用什麼方式,優秀的老師都能夠清楚地對學生說明目標。
信念四:老師能夠有系統的思考自己的教學,並從經驗中學習。
老師有專業的責任,要終身學習,必須不斷地學習技能、拓展方法、加深知識與技術、做更有智慧的判斷。
●需要不斷地做困難的選擇,考驗自己的判斷。老師經常要面對相互衝突的目標而做出妥協,也會面對選擇,而必須放棄一個目標才會完成另一個目標。
在這些情況下,老師必須運用對於教學的專業知識,詳細考量學生的利益,再做出決定。經過考量可能找出不只一種方法,老師必須依照理論與合理的判斷來做決定。
●要尋求他人意見、運用教育研究與知識,提升教學。經驗有時候不是最好的老師。好老師會自己向外尋求學習機會,請別人觀察自己的教學,提出批評,並詢問學生與家長的反應,還會注意最近的研究,在適當的時候將新發現融入教學。好老師也會善用教師中心、研討會、座談會,發表與測試自己的研究。
優秀老師的教學特質是思考、推理與學習,這些特質有加倍的價值。因為深思的老師不僅能提高教學成效,也是學生學習批判、分析思考的典範。
信念五:老師要結合家庭、專業人士及社區的力量。
教學工作應該跨出教室,延伸到更廣的學習社區。因此,老師還有兩項責任,一是參與提升學校的教學,一是讓家庭與社區人士參與教育。
●與其他專業人士合作提升學校教學。教學通常被看作是執行別人制定的政策、別人編寫的教材。但是優秀的老師會與教學政策、課程發展、教師發展等方面的專家合作,提升學校的教學品質。
老師了解當地政府訂定的學習目標,可以據此評量學校的進步與資源的分配。
許多專家也提醒,要配合社會變遷的需要,課程改革必須符合下列幾項原則。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清楚界定新課程的使用者是誰,他們的需要。
在未來腦力密集、急遽變化的時代,是一個無國界的競爭。課程應能深入學習者的生活重心,了解其文化。例如,網際網路對這一人的影響,教師、編課程者,都應該了解。
第二,提升老師的專業智能。
建立督促老師終身學習的組織機制。老師是教科書的詮釋者,按表操課,統一進度,只會使老師喪失專業技能(de-skill)。
而新的課程改革後,許多課程將由老師自己編寫,自由度及彈性皆增大。但相對而言,老師也要學習新的技能,迎向日益加大的挑戰,如何培訓新老師則是當務之急。
第三,建立有公信力的課程評量指標。
由社會各界,官、產、學,特別是學員本身,都要能參與發言。
第四,動態的市場機制引入。
凡參與課程製作流程的教科書業者,都要在公平、公開的「程序正義」原則下,競爭教科書、教材的印製市場。
第五,空白、彈性課程,不可任由學校稀釋內容,敷衍了事。
應引進多元專業,讓社區、社會的脈動,直接和校園對話。
第六,統整、合科教學應該是融會貫通後的智慧,而不是無架構、缺乏時空脈絡、堆砌出來的零碎知識。
根據芬蘭教授 Dr.Revola在花蓮師院演講
一個好老師必須是:
一、教師是學習技巧和學習障礙的診斷者
老師必須清楚知道,學生從教學當中學到什麼。有些學生總是有學習障礙,老師需要常去觀 察學員在學習當中的困難是什麼。
二、教師是心理問題的診斷者
老師需要觀察或了解學員學習困難背後的原因,而且要想辦法找出能夠協助的方法。
三、教師必須是課程設計專家
因為教師愈來愈擁有課程設計權和自主權的趨勢。教師的自由已經大到可以由老師自己決定教學需要哪種課本和哪些教學資源,學校給老師的只是教學和教育的目標。
四、教師必須是媒體資源的諮詢顧問
新資訊媒體,愈來愈被應用到教室裡。老師得學著去應用這些多媒體的教學媒體。甚至有時也要幫那些不會使用這些媒體的家長,學會使用。
五、教師必須是資訊、學習資源的提供者
老師可以是一個協助者,協助學員找尋新的資訊及學習資源。不管是電視或電腦,所提供的只是資訊,唯有透過學生自我建構的,才是知識。
六、教師必須是團隊合作的專家
在成人的世界,常常會有團隊工作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要在學校中,讓學員學習用團隊的方式來合作。這就是為什麼老師必須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專家。
七、教師必須是團體溝通專家
老師常常會面臨大團體的狀況。這種大團體的活動指導,可以節省一些個別指導的教學時間。教師必須要有處理這種大團體的能力和方法。
八、教師必須是獨立研究、獨立學習的指導者
學習必須由自己發展出來,所以到學校上學,也必須學會如何自己獨立學習。但在獨立學習時,教師亦須在旁適時協助。
九、教師必須是學生未來社會技巧發展的輔導者
學生將來會成為民主社會中的一員,所以他們需要學習如何發展自己的社會義務,以及如何容忍別人的態度和行為。
十、教師必須是客觀公正的評價者
老師必須了解和評估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東西,然後打成績時,儘可能客觀和公平,同時需要用多樣的評估技巧來評價學生。
十一、教師必須是公共關係的專家
隨著時間的改變,學校的改變也很大。所以老師有責任告訴社會大眾,現在學校已經有很大的改變,老師要為學校做一些聲明和解釋。
十二、教師必須是社會工作者
十三、教師必須是未來學專家
我們從老師那學到不少,跟同伴們學的更多,但只有從學生那裡能學到幾乎所有的東西。